怎样才算文化人

怎样才算文化人
10.6MB
00:0011:35
The cultured life, and why it is worth pursuing, by Joseph Epstein
——《旗帜周刊》,Weekly Standard,3月20日
今天我们来读《旗帜周刊》(Weekly Standard)的封面文章(3月20日),文章的标题叫《有文化的人生以及它为什么值得追求》,作者是约瑟夫·爱泼斯坦。(The cultured life, and why it is worth pursuing, by Joseph Epstein)文章阐述了怎样才算文化人,谁是特别有文化的人,文化人是如何炼成的,知识和信息的区别等内容。
本文作者约瑟夫·爱泼斯坦,美国散文作家,西北大学文学教授,《美国学者》杂志资深编辑,文化批评家,著有《七宗罪之嫉妒》、《势利》、《托克维尔传》等著作。1937年出生于芝加哥,今年正好80岁。
在文章的开头,作者讲了自己的一段经历——他教书的时候,开过一门本科课程叫“高级散文文体”,班上一般有15名想当小说家和诗人的学生,一个学期八个星期,在第六周,他会列出12个左右的人名和历史事件,例如Sergei Diaghilev, Francis Poulenc, Mark Rothko, Alexander Herzen, the 1913 Armory Show, John Cage, the Spanish Civil War, George Balanchine, and Jean Cocteau等,问学生能认出几个。结果是识别率很低。他告诉学生,其实20、21岁的人不知道这些不奇怪,但如果你想表现得是一个有文化的人,你必须知道这些以及其他名字和事件,而且在历史背景下理解它们。
关于文化的定义问题,1952年,有人类学家确定了文化的164种定义。文化可以指一种文明,如西方文化、亚洲文化,或者民族、种族、阶级的文化,又如以色列文化、爱尔兰-天主教文化、工人阶级的文化等等。这里的文化是指不同的人群理解和应对世界的基本的理想和假设。今天,人们常说到的有企业文化、校园文化、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了本《增长的文化》、影星Gwyneth Paltrow(格温妮丝·帕尔特罗)还提到离婚文化。
马修·阿诺德(1822~1888),英国诗人、评论家。曾任牛津大学诗学教授。
1869年,马修·阿诺德在《文化与无政府状态》中讲到,“高雅文化,是人类想过、说过的最好的东西。”例如音乐,绘画,雕塑,电影等等。阿诺德说,“高雅文化源自对完美的热爱。获得高雅文化,能带来这样一种心智和精神的内在状况,它跟我们尊崇的机械和物质文明相抵牾,使我们不只看事情的一面而不及其余,不至于一旦追逐什么,便会全副精力投入。”文化不限于名门之后,“每个阶级中都产生了一些人,他们生性好奇,想了解最优秀的自我应是怎样的,想弄清事物之本相,从工具手段的束缚中挣脱出来,追求的禀性将他们从自己所属的阶级中提升出来,使他们具有了博大的人性。一般说来,他们都经历过坎坷,然而他们的人数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;他们在人们最想不到的地方和时候冒了出来。他们要培育的自我是经过提炼的最优秀的自我,他们所设定的至高无上的目标是单纯朴素的。” 由此可见,作者承认高雅文化是精英的活动,但向所有人开放。
高雅文化与流行文化是对立的,爱泼斯坦认为,追求高雅文化要付出一种代价。一旦你被它吸引,你就无法自在地欣赏流行文化了。要么你对畅销书、奥斯卡获奖影片,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等不感兴趣,要么享受它们就属于有罪恶感的享乐。他举例了自己的一个朋友为例子,Samuel Lipman,钢琴天才,音乐学院老师,《新论衡》杂志的出版人,他很少提及电影和电视,认为电影电视是dog shit,狗屎,其尊严低于牛粪、马粪。( “Oh, I consider movies and television,” he said, rather casually, “dog shit.” Dog shit, I thought at the time, lower in dignity even than the excrement of bulls and horses.)
当然,高雅文化是精英主义的,但不是势利眼。那么如何确定哪些是最好的呢?靠的是传统,靠的是从他们精英主义祖先传下来的品味,以及他们自己精致的审美和智识感受力。高雅文化的好处,就是能提升灵魂,留在记忆里,具有跨文化的吸引力。文化与历史息息相关,文化是过去的连续,而没文化的人只知道现在,只活在现在。
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文化人?如何才能变得有文化?
爱泼斯坦说,首先智商不是关键,例如一些物理学家、数学家的智商都高到平流层了,但他们本身抵御文化(culture-proof)。爱泼斯坦认为并没有什么得到认可的获得文化的方法,不存在有用的清单,例如100部最重要的书籍,200首必听的音乐,300幅重要的绘画,400部最佳电影等,这些其实都是没用的。目前也还不存在获得文化的指南、清单和捷径,并且永远都不会有。( No guides, no lists, no shortcuts to attaining culture exist; nor will they ever. )
坏消息是,一个人永远都不能像拿到水管工、会计师执照一样得到文化。如果有人说他有文化,认为他自己有文化,那么现实往往并不如此——真正有文化的人是不会这么做的,就如同那些自以为自己很迷人的人一样,他可能并不是那样。(The sad truth, the bad news, is that one never really attains culture in the way one attains, say, a plumber’s license or a CPA. If anyone says he is cultured, or even thinks himself cultured, which no truly cultured person would,he or she, like those who think themselves charming, probably is not.)
爱泼斯坦举了三个他认为是真正非常有文化的人——
人物1 :雅克·巴赞,文化历史学家,90岁时写了一部《从黎明到黄昏:西方文化生活500年,从1500年起》。为什么爱泼斯坦会认为雅克·巴赞非常有文化呢?因为不论是谈论马克思、威廉·詹姆士、柏辽兹、达尔文还是美国高等教育、法国诗体学、英语语法,乃至流行文化中的棒球和侦探小说文选等,雅克·巴赞都很权威。
人物2 :Arnaldo Momigliano, 阿纳尔多·莫米利亚诺,牛津大学历史学家。他懂许多门外语,办公室里有俄语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。有人要写一本关于布鲁姆斯伯里的书,他便说这个圈子的关键人物是Duncan Grant——即便不是自己的研究领域,他也很有见地,能够表达自己的看法。
人物3 :一个牛津大学的希腊语教授。为什么说他非常有文化呢?因为在他妻子熨衣服的时候,为了缓解单调,他便读亨利·詹姆斯或普鲁斯特给妻子听。
高雅文化一度是以欧洲人为代表的,美国与欧洲比起来简直就是乡巴佬,但后来美国人也是做出了一些像样的成就。但现在,高雅文化在美国处于严重的衰落阶段,在欧洲也好不到哪儿去。(Today, high culture in America is in serious decline. Nor is it doing much better in Europe.)文章中有一句金句:“高雅文化虽然经常打着先锋的旗帜,但总是关于传统的。一个有文化的人有着关于伟大的标准以及记忆。”
文章最后一段讲到了在信息时代高雅文化的命运——“在像素跟印刷品的斗争中,像素现在遥遥领先。”(In the battle between pixels and print, pixels now seem well ahead.)爱泼斯坦说,“智能手机,平板电脑,台式机,它们不鼓励沉思。它们的重点是信息大于知识,信息显然不是知识。收集信息,只会带来两个东西,一是以为自己理解了世界的错觉,二是形成无数的意见,奈保尔在《游击队员》中讲到,有一个女人,她有许多意见,但加在一起,加不成一个观点。而文化有助于形成复杂的观点。”
几年前,英国政治哲学家欧克肖特被问到,他怎么看英国加入欧盟。他回答说,我不明白为什么我要对此有看法。爱泼斯坦后来读到欧克肖特的笔记,看到了两个有趣的段落,便明白了他此前回答的含义——
1 受过教育就是知道一个人想知道多少,以及有勇气抵挡住超出这一限度的诱惑。
2 文化告诉你,有许多东西是你不想去知道的。
(1 To be educated is to know how much one wishes to know & to have the courage not to be tempted beyond this limit.
2 Culture teaches that there is much one does not want to know.)
最后爱泼斯坦说,高雅文化不会让人变的很道德,比如纳粹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播放贝多芬。但是高雅文化能让人脱离当下的喧嚣和粗俗,给人一个从过去看事物的视角。接触高雅文化能让生活更丰富,从而更有趣。
(By removing oneself from the noise and vulgarities of the present,and lending oneself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ast,an engagement with high culture makes life richer——and thereby immensely more interesting.)